司马师为人沉着坚强,有雄才大略。公元249年,司马师与父亲司马懿策划高平陵之变诛杀权臣曹爽。在司马懿死后接管其势力,独揽朝廷大权。在此基础上,司马师也离不开谋士的辅佐。其中,就笔者今天要说的这两位,一位献计退敌,一位谋划准确!
一、虞松
虞松(生卒年不详),字叔茂,陈留(治今河南开封)。虞松是三国时期曹魏大臣,东汉九江太守边让外孙。根据《三国志》等史料的记载,虞松弱冠有才,历任中书郎、中书令等官职。
虞松曾跟随司马懿征伐辽东,奉司马懿之命作檄文。破敌后,司马懿又令虞松作露布。辽东平定,虞松跟随司马懿返还,又被司马懿辟为掾,那一年虞松二十四岁,这可以说是年少有为。之后,在司马懿父子的提携下,虞松担任中书郎、太守等官职。
大将军司马师把持朝政时,虞松与傅嘏参计谋。嘉平五年(253年),东吴太傅诸葛恪发动北伐,围攻合肥新城,蜀汉大将姜维也出兵围狄道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司马师比较着急,就和虞松商量对策。
展开剩余69%虞松向司马师表示:“如今诸葛恪调动全部精锐部队,足以大肆侵犯,而他却坐守新城,是打算和我军决战。如果攻城不克,求战不得,兵士劳累,士气低落,势必自行溃退。诸将不愿直接出击,这反而对您有利。姜维手握重兵而悬军深入,与诸葛恪遥相呼应,抢食我方麦子,没有长期作战的根基。他认为我们全力对付东方,西方必定空虚,所以才径直进兵。现在如果派关中诸军倍道急行,出其不意,他必定退走。”
在虞松的建议下,司马师令郭淮、陈泰率关中之众解狄道之围,又令毌丘俭案兵自守,放任吴军攻打新城。最终果如虞松所料,姜维、诸葛恪都引军退还。
献计退敌后,虞松继续获得司马昭的任用,《述书赋》称虞松最终担任魏国中书令、大司农等官职。当然,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,不清楚虞松这位谋士的最终结局。
二、傅嘏
傅嘏(209年-255年),字兰石(一字昭先),北地郡泥阳县(今甘肃宁县米桥乡)人。傅嘏是三国曹魏后期重臣,西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后、曹魏尚书傅巽之侄。根据《三国志》等史料的记载,傅嘏出身北地傅氏,弱冠时便已知名于世,被司空陈群辟为掾属。开启自己的仕途后,傅嘏为人才干练达,在很多事情都有不俗的见识。
曹爽掌控大权后,傅嘏担任尚书郎,迁黄门侍郎,因得罪何晏而被免职。公元249年,司马懿诛杀曹爽后,任命傅嘏为河南尹。傅嘏任职期间,集前人之策略,使百姓获益。后迁尚书,朝议伐吴三计,傅嘏认为三计都不可行,朝廷不听,果然在东关之战中为诸葛恪所败。
因为谋划准确,傅嘏地位日隆,受封进爵,也即成为了司马师的心腹。毌丘俭、文钦起兵,傅嘏及王肃劝司马师前往讨伐,最终大破淮南军。司马师死后,傅嘏协助司马昭回到洛阳辅政,进封阳乡侯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司马昭掌权后,钟会于是一副自负的样子,傅嘏警告他:“你的志向大过你的能力,功业很难建立,怎么能不谨慎一点呢!”对此,在笔者看来,傅嘏不仅看事准确,看人也同样一针见血,等到蜀汉灭亡后,钟会果然为骄傲自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曹魏正元二年(255年),傅嘏去世,享年四十七岁。当时,傅嘏获赠太常,谥号为“元”。此外,傅嘏有文集二卷,他在“才性四本论”中持“同”论。
发布于:安徽省首选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